画院动态
联系方式
江西省人文书画院
单位名称:江西省人文书画院
联 系 人:曹春兰
地 址: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区紫阳明珠B2栋11楼
电话:189 7095 8953
QQ:1270169682
电子信箱 :rwshy2005@126.com
网 址:http://www.jxrwsh.com
庐山论坛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画院动态 > 庐山论坛

诠释庐山真面目


甘肃 樊晓敏

日照香炉生紫烟,

遥看瀑布挂前川。

飞流直下三千尺,

疑是银河落九天。

唐。李白《望庐山瀑布》给庐山做了最好的诗化宣传。

宋代诗人苏轼的《题西林壁》:

横看成岭侧成峰,

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
不识庐山真面目,

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
又增添了庐山的朦胧美。

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为庐山作词两首:《七律。望庐山》和《七绝。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》,又使庐山诗景交融、名扬四海。而最引人入胜的是本世纪三十年代,庐山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“夏都”。1937年,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再次上庐山与将介石会谈;稍后,发表了抗日的重要讲话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,毛泽东三次登上庐山,主持召开了世人瞩目的三次中共中央会议。还有庐山与政治有关的重大事件:一是蒋介石的庐山谈话;二是庐山会议。前者注定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,即使是松散抑或形势上的,但还是足可告慰炎黄祖先,虽然蒋介石谈话时一脸无奈;后者注定彭黄张周等人黯然退出历史舞台,是谁让他们用真诚、耿直、忠心去挑战权威呢。

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,名胜古迹遍布。千百年来,无数文人墨客、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篇章。庐山的名胜古迹还有:列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、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屯兵饮马的小天池、凭栏可极目远眺蜿蜒长江的望江亭、白居易循径赏花的花径、千年古树三宝树、观鄱阳湖日出的含鄱口,有3000多种植物的植物园、如五老并立的五老峰、抛珠溅玉的三叠泉瀑布,被陆羽誉为天下第一泉的谷帘泉,第六泉的招隐泉,第十泉的天池峰顶龙池水,等等。

庐山的文化我以为应该从其五方面去认识:

一是以奇险为主的山水风光文化。山水风光文化,是人们以自然山水为素材而创造的精神成果。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中华民族在认识、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中辟出的一片壮丽天地,亦是构成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精神支柱。庐山山水文化,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,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。庐山的自然,是诗化的自然,亦是“人化”的自然。自东晋以来,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、生花妙笔,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。东晋诗人谢灵运的《登庐山绝顶望诸峤》、南朝诗人鲍照的《望石门》等,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,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。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,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,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。唐代诗人李白,五次游历庐山,为庐山留下了《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》等14首诗歌,他的《望庐山瀑布》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,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,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。宋代诗人苏轼的《题西林壁》,流传广泛,影响深远,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,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…… 庐山能风景,是以山水景观为依托,渗透着人文景观的综合体。庐山,通过诗人、书画家、文学家、哲学家们的心灵审视,创造出众多散发着特别浓郁人文氛围的历史遗迹。正如一位新加坡学者所评论的那样:“如果说泰山的历史景观是帝王创造的,庐山的历史景观则是文人创造的。 陶渊明以庐山康王谷作为文化背景,创作的《桃花源记》,洋溢着“乌托邦”式的理想主义光辉。南朝时的《庐山二女》,以庐山为活动舞台,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《大林寺桃花》一诗,造就了一处名胜——花径;他在庐山筑有“庐山草堂”,所撰的《庐山草堂记》,是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。宋代理学家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,并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,由此宋明理学在这里千秋耕耘,并真切地记录了这一具有深刻特征的文化现象的过程和历史。朱熹订立的《白鹿洞书院学规》,成为中国封建教育的准则和规范,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进程。

二是以儒佛道为主的宗教文化。庐山宗教文化的独特性则在于“一山藏六教,走遍天下找不到”,在这座云雾缭绕的灵山中,释道两教从互争雄长走向携手共勉;在这座缥缈的仙山中,移植来了基督教(新教)、天主教、东正教、伊斯兰教四颗具有极强生命力的“文化”,它们在庐山生根发芽,茁壮成长,把庐山变成了宗教的荟萃地,神灵的伊甸园,宗教文化在庐山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是极为显著的。庐山“道释同尊”。公元四世纪,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,首创观像念佛的净土法门,开创中国化佛教,代表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;禅师竺道生在庐山精舍,开创“顿悟说”。天师张道陵,一度在庐山修练;道教禅师之一的陆修静,在庐山建简寂观,编撰藏道经1200卷,奠定了“道藏”基础,并创立了道教灵宝派。从公元四世纪至十三世纪,庐山宗教兴盛,寺庙、道观一度多至500处。1942年,世界佛教联合大会在庐山召开。本世纪初,二十余国的基督教教会汇集庐山。至今,庐山仍有佛教、道教、伊斯兰教、基督教、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庙、道观、教堂多座。

三是以诗书画为主的艺术文化。 “苍润高逸,秀出东南”的庐山,自古以来深受众多的文学家、艺术家的表睐,并成为隐逸之士、高僧名道的依托,政客、名流的活动舞台,从而为庐山带来了浓浓的文化色彩,并使庐山深藏文化的底蕴。庐山历代存今有1.6万首诗词(其中词七百首)、主要是陶渊明、李白、白居易、苏东坡、黄山谷等大家的作品。 朱熹为庐山写过多首甚至上百首诗。东晋顾恺、明代沈周、唐寅乃至当代张大千等作有庐山画;唐代李邕、柳公权,颜真卿、苏轼、黄庭坚、米芾、曾巩、张孝祥、赵孟頫、李梦阳、王阳明、康熙帝,现当代戴季陶、蒋介石、毛泽东都为庐山留过墨迹。作品有真、草、隶、篆,风格多样。山水诗、山水画是中国山水文化中两大强项,山水诗在庐山大放光采,山水画亦在庐山一展风流,闪烁出耀人的光辉。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《庐山图》,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独立存在的山水画,从此历代丹青大师以庐山为载体,以这一艺术形式对庐山赋予美感境界的表述。中国画在理论上的第一次突破,亦是顾恺之的“传神说”,然而这是受到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阐发的“形尽神不灭论”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。庐山东林寺莲社“十八高贤”之一的宗炳,他所撰的《画山水序》,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,他所阐述的山水“畅神说”,打破了“君子此德”的美学观,表现了一个新的美学思潮的兴起。文人墨客对庐山抒情写意,浓墨重彩,使庐山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。科学家们对庐山进行科学探求,揭示其美的真谛。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,以庐山第四纪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,发表了《冰期之庐山》等一系列研究著作,从而开创了第四纪冰川学说,又由此而引发中外学者对庐山第四纪冰川的学术论争,从而演奏出一部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世纪交响曲……

四是以石雕为主的石刻文化。历代无数文武官员、文人学者、骚人墨客前来庐山游览、隐居、讲学。或赞咏,或感悟,题识纪事,留刻于千岩万壑,主要集中在东林寺、牯岭天池、白鹿洞书院、秀峰、归宗,仅秀峰近二百处。石刻分为摩崖、碑刻:摩崖以题识题记为主;碑刻所载多为长篇诗文序记。或擘窠巨制,或寸字见方。与名山胜水辉映成趣,是庐山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其朝代之久远,分布之广泛,名家之众多,书道之精深,在祖国名山中堪称翘楚。

五是以独特的别墅为主的建筑文化。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,庐山出现了英、俄、美、法等18个国家风格的别墅近千幢,“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”。近代英国人李德立开发牯岭,在东谷兴建大量别墅群,形成山林城市,避暑胜地。带来了西方文化。

六是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逸文化。纵观中国历史数千年,有一种独特的人文现象一直绵延不绝,波及历朝历代,这就是所谓的“隐逸”。“隐逸”者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把自己潜藏起来,与尘世隔离,被人们称为“隐士”。隐士们在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中,创造了中国独有的“隐逸文化”。 中国最早的隐士,大概要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许由和善卷二人。相传这两位都是所谓的“高士”,却对做官毫无兴趣,尧要把君位让给许由,许由一听说赶快逃跑,躲到箕山脚下“农耕而食”去了。尧又去请他当九州长官,他说你这“做官”二字把我的耳朵都弄赃了,我要到颍水河去洗洗耳朵。武陵人善卷也是和许由一样的倔脾气,相传他是尧的老师,舜曾打算把天下让给他,可他却“辞而不受”,跑到深山里藏了起来。以后,春秋时的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,不知所终;介之推背老母隐居绵山,宁死不出,他们都算得上是隐士们的老前辈。提起隐逸人生,总是要说到大诗人陶渊明,他那流传千古的名句: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”对很多中国文化人来说,都是一种非常神往的人生境界,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和恬静。所以数千年来,隐逸成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颇为热衷的人生形式,不断有人从纷乱、烦恼的生活中逃出,走到深山密林之中,寻求庇护和宁静,体验“久在樊笼里,始得返自然”的滋味。他们有的隐于诗,有的隐于画,有的隐于书,终生孜孜不倦,多有所成,从而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。庐山,作为一座山高林密、泉石遍布、风景绝胜的千古名山,历来是隐士们心驰神往的乐土,是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隐居之地,历朝历代都有不少高人名士来这里隐遁避世,留下的诗词文章、摩崖石刻、趣闻逸事、神话传说、古迹遗址,可以说是寻觅不尽,数之不清,从而把庐山造就成了一个无比丰厚的隐逸文化的宝库。首先,“庐山”这个名称就是隐逸文化的产物。传说早在公元前十七、十六世纪的周朝初期,有位匡俗先生隐逸庐山,“结庐而居”,学道求仙,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,他屡次回避,最后潜入深山,无影无踪。人们说他成仙了,把他隐居的地方称为“神仙之庐”,又称“匡庐”,这座山也就被称为“庐山”了。在庐山的隐逸者中,最负盛名的当然是晋代陶渊明了。这位不愿“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”的傲岸之士,毅然辞官还乡,在庐山脚下隐居起来,写出了《归去来辞》、《归园田居》、《桃花源记》等流传千古的不朽篇章,成为田园诗派的始祖。他留下的《陶渊明集》十卷,和他在庐山的遗迹如醉石、濯缨池、五柳馆、归去来馆、陶墓等,一直为后人所瞻仰和凭吊,他的文章辞赋一直为后人所传诵。正是庐山的山水和土地,滋润和养育了这位光照中国文学史的伟大诗人。比陶渊明稍早的大书法家王羲之,一边在江州为官,一边在庐山营建别墅,算得上半个隐士。他留下的“羲之洞”、“鹅池”、“墨池”等遗迹至今犹在,成为旅游者流连缱绻的胜迹。到了唐宋,来庐山隐居的人越来越多。隐士们的茅屋、草堂遍布山南山北。如刘混成隐居木瓜洞,李腾空隐居屏风叠,李公择隐居白石庵等等,真是不胜枚举。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大诗人李白。“九江秀色可揽结,吾将此地巢云松”,李白因政治上不得意而放逸超脱,纵情山水。庐山的云蒸霞蔚、万千气象,让李白惊叹不已:“予行天下,所游览山川甚富,俊伟诡特,鲜有能过之者,真天下之壮观也”。他一生至少五次游览过庐山,并在五老峰下的屏风叠建造“太白读书堂”,在此隐身以避乱世,他甚至打算把这里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。他为庐山写出了二十多首脍炙人口的杰出诗篇。其中《望庐山瀑布》、《望五老峰诗》、《庐山谣》等已成为庐山千古不衰的名片和广告辞。与李白相比,大诗人白居易也算是个准隐士,因为他在庐山隐居期间还有“江州司马”的官职在身。然而,他对庐山的爱是那样真挚、深沉,在历代文人中,为庐山留下诗篇最多的就算白居易。“香炉峰北面,遗爱寺西偏”,“架岩结茅宇,斫壑开茶园”。他住过的“草堂”、走过的“花径”等遗迹至今仍是国内外游客凡来必访之处。他为庐山写下的70多首诗篇,成为庐山隐逸文化中的一笔宝贵财富。“匡庐奇秀甲天下山”,正是白居易这句对庐山的由衷赞叹,成为此后人们对庐山众口皆碑的评语,让多少古今中外游人对庐山心怀向往,纷纷慕名而来沿着历史一路算下来,在庐山隐居的文人学士、各色人等简直数不胜数。譬如与陶渊明并称“浔阳三隐”的周续之、刘遗民,都是精通儒家经典的学者,他们拒绝做官,相继到庐山隐居,“布衣蔬食”,专心研讨学问,受到历代文人的推崇和敬仰。当时和“浔阳三隐”同样有名的还有玄学家翟汤一家四代隐迹庐山,人称“翟家四世”。他们不求仕进,朝廷和地方官多次来敦请礼聘,他们或称病不起,或藏到深山回避。翟汤的孙子翟法赐甚至躲到庐山顶巅结茅隐居。高山性寒,不产粮食,他靠野生植物充饥,裹兽皮、结草为衣,后来老死在岩谷之中。

唐代李渤,这位在九江当刺史时修筑了甘棠湖堤、施惠政于民而深受百姓爱戴的官吏,年轻时曾在庐山白鹿洞和栖贤寺隐居读书,从而使这两地成为历代盛名远播的重要胜迹。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解除印绶后,随即在庐山北莲花峰下建“濂溪书堂”,隐居讲学,并在这里写出了文辞简短、意味深长的名篇《爱莲说》,其中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”两句,千百年来被广泛传诵,成为清官廉吏们为官处世的座右铭。比周敦颐稍晚的大哲学家、教育家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聚集门徒,传播理学,使白鹿洞成为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首,因而名扬四海。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遁迹隐逸之外,还有另一种方式的“隐逸”,即出家为僧为道。以晋代高僧慧远和道士陆修静为代表的无数僧道,千百年来在庐山译经修行,著书授徒,绵延不绝,使庐山在宗教史上也占有一席重要地位。客观而论,不可一概否定隐逸人生在某种程度上的积极意义。当仕途过于拥挤、难以走通的时候,一部分人从中分离出来,将全部精力用于某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,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。正是大量的隐士一代代隐迹庐山,极大地丰富了庐山的文化内涵。可以说,隐逸文化是整个庐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作为联合国命名的“世界文化景观”,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,庐山可以在丰厚的“隐逸文化”方面做更多的发掘和研究。

那么如何利用其丰富的文化资源,使庐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名山呢。我建议:

一. 把庐山建成全国国学研究中心。国学是中华民族屹立世

界文明之林的精粹,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庐山凭借其上列优势完全可以承载全国国学的研究推广任务,利用其独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、美誉度一定会取得一呼百应的效应。

二.坚持每年举办国际文化旅游节。吸引海内外众多专家学

者、作家诗人、商人观光旅游、投资兴业,创作采风、文艺评奖。

三.建议每年举办庐山文化论坛。逐渐办成国际性的重要会议,推动庐山文化的发扬广大。庐山是国家的更是世界的,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,应该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,祖先不能忘,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不能丢,否则就是极大地犯罪。

庐山文化博大精深,我只是接触了其皮毛。今天谈出来,不对之处请与会各位学者批评指教,谢谢各位。

2010-9-25记于甘肃泾川